【白氏文化古迹】太 原 寻 根 记/白福祥

    中华白氏网 2013年1月17日 白氏


白氏根于楚王孙公胜。父传子,子传孙,子孙相传,上承下栽,繁衍生息数十世延蔓世界南北。已逾两千五百年余年。这长长的历史河间呈现了白氏英贤诸多不凡的嘉言懿行丰功伟业。故尔诱发着我对祖宗英灵悠远的怀思。
  多年来,予侧重寻求收集有关我白氏相关历史史料,收集各地各期白氏家谱家状,对其封郡,封翁的原始史料进行查对。按原索脉核准梳理。谨借白氏合谱将上下左右辈分捋顺刊此欲启后昆是为愿。
  白氏根深叶茂恒跨日月两千年多。先人遗留家谱家状虽然不少,却因升调、外遣,天灾、兵燹,急急背井离乡者兹多,由是家谱支谱纵横牵联难免关系不顺且断断续续终未统一成册。
  家谱录其先人名讳,决不可轻心妄为,古人“云死生亦大”。少有差池祖孙尊俾、同音同名差三落四,待他日书成浩传后代,阅者眩惑后辈能找谁辩讹,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今合谱祗求翔实,不在劝征,少留遗憾诚吾辈所求。
尊迁洛始祖居易公家状所述;肇基太原。而太原先贤居地坟茔鲜见。愿白氏德泽传续万年。将漂泊他地异乡的先灵魂魄尽早填厝冥库,二○○六年岁末,我随白剑翁又乘中巴车途经济原五龙口,横穿太行山进入山西跋涉寻访始迁太原白氏的先贤居地、坟茔。
车驰在段段高速公路上亦不觉快。延至下午四点多才到榆次地区的修文。这里由榆次宗亲白志华等候引导我们去太谷县胡村镇,原不知这里族居着一支白氏后裔。
胡村镇在太谷县西南十公里处,这里处处耸立小高炉,基本家家生产马钢件。我们驱车进镇已是华灯初上街市落围了。在镇中的十字路口见到专门迎接我们的村长白鸿泰以及白氏家族委员会白纲锤、等副主任多人。宗亲相见唯深如归,未因隔地而疏远。在村长办公室众人详细介绍了胡村白氏始末。临晚、本支宗亲安置我们在太谷鑫隆酒店过夜并设宴接风。夜深深未续尽亲情谊,他们视我们为本族、本枝、不可割裂的部分。次日上午我和剑翁偕同本镇白氏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共同拜谒了白氏家庙里的祖宗。家庙,坐落在镇中北大街与大巷路和南庙路上。三垮三间门脸,中间有露天院落,院后为三垮通畅祭堂。祭堂供桌后面墙上张显着先人昭穆名讳。
本支宗亲一九三六年既建有祠堂,修有家谱。原建祠堂时记事石碑至今仍矗立在祠堂院中。本宗近次修谱是在一九九三年历经十年完成。二○○四年十月集资建祠,二○○五年竣工。
胡村白氏始祖讳国才,于明洪武二年(1369)始迁于山西清徐县南绿树村定居。下至第四代讳殷分居到此。但始祖何时何地迁至清徐?众说不一。照胡村洛阳两地家谱刊载同为白居易后裔无疑。该村前老白氏祠堂木制楹联虽刻有“发迹秦移某在晋”的记述,然,非我此次寻求的根基。
推却族亲诚诚挽留,了然握别依依不舍,互送白氏分支家谱,合影留念,匆匆转赴太原。
太原,秦汉之际已有小江南之誉。乃我祖宗开垦生活居住的地方。如今晋祠里先人抚摸过的周柏唐槐依旧根粗枝茂。举世少有的城建丁字路依旧寓意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始人生哲理。这座古老的城市如今还散发着勃勃生机。
太原人热爱传统的观念如今仍随处可见。太原市政俯的办公地至今仍占用着民国阎西山的官邸衙门。就在这政俯所在地对面诺大现代化步行广场上,依然高高矗立着白居易的全身汉白玉像表达对白居易的热爱。也以白居易是太原人为荣。
我和剑翁久久伫立在先人像前,虔敬的深深鞠躬,是为拜祭。
在太原我们马不停蹄四处寻求线索,在太原南关祭祀了太原总督白秉真。亦去太原大南门祭祀了太原巡抚白如海。又专赴山西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拜见王岳红主任,拜见退休不卸职的终身研究员李吉和猛繁仁俩先生,聆听他们对白氏先人所知。
直至十二月十九日晚又接榆次宗亲志华来电说太谷县农工委主任冀炳礼知一些太谷白氏新情况。急不可待次日天不明我们随着烈烈北风再次折回太谷。
“太谷”,王莽时期叫“繁穰”,土地平坦肥沃。水源丰富。这一带多为水浇田。后因晋国大夫阳处夫被封在这里。阳处夫的封地,随他“阳”姓,才将“繁穰”改叫“阳邑”了。至北周四年(公元563年)武帝宇文邕将“阳邑城”(县籍)西挪了二十里。隋灭周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为避讳“杨”字,便将“阳邑县”改称“太谷县”沿用至今。
十点见到已等候我们的冀先生。冀先生是地道的山西人,很热情。他对我们讲述“山西白氏,”兴致勃勃眉色飞舞。可满口的山西话又滔滔不绝使我和剑翁不得不多次揽断他的话头而追询、再靠志华翻译解释我们才似明白。冀先生看我们似懂非懂的样子,就给我们了一份打印好尚未发表的文章。文章主题是:“回应二○○六年六月八日太谷报关于白居易祖籍的错误”。
文章标题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祖籍是山西省太谷县、小白乡、大白村(古称、太原、阳邑、大白村。)
文章开头是:在山西省太谷县大白村西(大白窝〈地名〉)有一处三十余亩地规模的白侍朗坟墓遗址,原来坟地内有石柱、碑楼、石碑、石人、石羊、石虎、四不象等设施。是一处高规格的高官墓地……。
文章中间说:白侍朗,名邕,太原封人白仲之二十三代孙,东晋人,任北魏太守。侍朗,邕之五世孙白建,太原阳邑人(县籍),任北齐太原俯尹、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陕西韩城。
文章后段写道:大白村因白氏而得名。白氏世代繁衍生存于大白村内。也有部分白氏族人因迁徙而散居于周边村落,(比较集中的村落有白城、白村、小白村、白壁村。)
可见冀先生对“白氏”有过细致研究并具见地,予获益良多。真乃,文革阴风扫墓冢,路上行人口似碑啊。
匆匆告别冀先生。亟不可待的赶去朝拜祖宗陵寝,心中圣地。租车顺着他指的方向东行,车经阳邑镇关帝庙再向东北行四里,就找到小白乡大白村了。
在大白村村长白友福家,围来的族众视我们如长期外出的亲人回家,沏茶倒水嘘寒问暖,话里话外始终充溢着对外宗亲诚挚的关切,认同我们是他们的血亲。纷纷争着介绍族陵,祖地的现情旧貌。
村长白友福总揽说:“咱白家在阳邑、就连太谷算,历朝历代都算大宗大族,山西不少乡名、村名、坟名都是以白氏、白字而得。据文案、碑载,前朝周遍很多大寺、大庙、古塔尽多白氏捐钱捐物所建,现今能看见的还不少。本村现有2700口人,一半多姓白,本村历届村领导,皆有白姓担任。本村前朝分别建有四座白氏祠堂,文革全部被毁。族谱、分谱、家冢图案原本不少,但无一逃过十年文革浩劫,文革咱村受害大着呢”。话至此已哽咽。我赶紧将话头岔开,压住他会引发的更大悲愤。
村中父老辛勤力田不富,守望祖宗陵寝墓地,则孝德勤恳坚毅。
村长带领我们去陵地的路上,频频指着一人抱不动的石条、石块说:“这些都是从咱坟地弄出来的”。我问:“听说不是埋在地下了吗”?他答:“那么多那能埋得下,大的埋着,这些算是小的。”
出村西三里就是“大白窝”,(这里人把“坟”叫“窝”。 因“大白坟”是地名,远近皆知。后嫌地名“坟”字不雅,是故而改“坟” 叫“窝” 是谓可知。)
村长说:“大白窝亦叫侍郎墓,侍郎坟,白燕窝的,老人都说,这里埋着四太守、一侍郎、一郡侯。原占地足有五十亩。这一片坟冢上至秦汉下至一九六六年末横七竖八多着那,数都数不清,在里边藏三、二十个人你想看都看不见。”
站在遭文革践踏,而今成这一片陡坡的梯田上,北风吹着收割后玉米留下零零落落不高的衰干,刷刷咋响。这凄凉的寒色景象,委实使我哀伤不已。
村长指着远处说:“你看咱这墓陵,坐北朝南,西高东低。头枕金岗堰,面向乌马河,东牵圪铛寨,西拽沙沟。”噫!这地形地势恰恰照应着:“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虎踞龙盘之风水宝地矣。
我和剑翁千里不辞,苦苦寻觅,跨越两千年春秋,奔波山西十一昼夜。至今才蒜站在白氏先魂的源泽冥库前。我按捺不住心血翻涌,久久凝视荒凉的祖宗侵凌,浮想翩翩。墓冢虽然同文革一起失去,坟茔却深深刻在我心田。
剑翁就地摆好捎去的供品,点燃香烛,焚五色纸冥币,酹酒以飨列祖列宗。我伙同村中宗亲,双膝长跽恭敬叩头,祈祷飘泊外地他乡的白氏先贤魂魄早归故土,祝愿祖宗圣灵安息。缕缕青烟送走分蘖异地他乡后裔的祈祷祝愿。
风吹衰叶鸣鸣咽咽。亦激起我心中少有的诅咒;诅咒文革浩劫、诅咒叶子高、范睢、钱伯泉之流的劣迹。
北风挟来阴霾笼罩了圣地。车灯探照着来朝圣归家的路,我如释重负,可思绪万千,膝盖上虽粘着祖宗坟头上的灵气,必然已是年衰,哎!渐远汶上草,寒风知别苦呀,难能再来拜谒仙灵胜地!无奈惟有托请日月呈替我的心,恭祭吧。
今述小文不为增业,谨资后辈顺达此地凭吊先贤为盼。


分享按钮>>【白氏文化古迹】隋故韩城县令白仵贵墓志
>>【白氏文化古迹】姓氏起源与中华白氏分流传播